目前位置:主選單>品德教育教材>品德教育文章

師心照亮我心─陸生南臺學易書懷

公告類型: 品德文章
點閱次數: 278

師心照亮我心─陸生南臺學易書懷

 

吉林師範大學文學院    萬美辰

   

在我結束一個學期的台灣短期交流之後,回到中國大陸,被親朋好友詢問最多的問題就是:「你去台灣,到底學到了些什麼?」至於我的答案為何?請容許我暫時擱下,先賣個關子。

    2013年9月,我初來南臺科技大學,選課的時候,第一門選「易經生活美學」,第二門選「道家」,這些在中國大陸被認為是「無用」的知識。我媽媽開玩笑說:「你要學算命回來擺攤嗎?」後來學占筮卜卦,又被媽媽笑稱迷信;學易經姓名學,媽媽說:「那妳名字算出來不好,難不成要更改嗎?」我告訴她從數理上看我的名字挺好的,她立刻洋洋得意起來,說:「也不看是誰取的!」此後,家族添丁,媽媽一定拿名字來徵詢我的意見,就連我的課堂講義,她沒事也要翻來看看。其實,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裡,還是深信著這些被他們稱之為「封建迷信」的東西。做生意好多年發不了財的人,會考慮店鋪的風水問題。家長一邊說老人迷信,也會一邊接過奶奶從廟裏求來的貢果遞給孩子吃。若要完全丟棄這些東西,一次文革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

    幾年前,我曾看過一檔節目,一位學者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在台灣」。當時我心想,中華五千年文化積藴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何以這片土地留不住文化之根?以後一定要到對岸去看一看的。願望成行,所以當即選修《易經》,很幸運地跟隨黃源典老師來學習這部經典。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有些惴惴不安,不過黃老師講課熱情幽默,讓聽課的學生興趣盎然。在得知我是陸生後,旋即講起他到福建廈門遊玩的經歷,實在讓人感到親切和放鬆,一絲拘謹也沒有了。學識淵博的老師很難得,既有學識又能幽默風趣,甚且由淺入深授課的老師更是難得。我一直覺得幽默感是一種不可勉力而為的能力。莎翁說過:「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閃現」,我想此言該是不虛。

    《易經》在傳統文化中所占分量極重,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經典中的經典。然而在中國大陸它卻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中國大陸初、中、高等教育中,鮮少有闡述《易經》的課文,因此大多數中國人對《易經》的認知僅僅只是「噢,算命的書」、「講陰陽的」、「好深奧的樣子」⋯⋯諸如此類。主修中文專業的或許能對《易經》有更多的了解,然而大學老師講授《易經》通常只側重樸素辯證法思想講變化的絕對性和規律性,極少超出中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世界觀。中國媒體和出版業也曾經掀起過一陣「國學熱」,不過其中大多數只是披著國學外衣的功利主義,闡述商業、職場陰謀論,厚黑學和成功學這種謀術文化而大行其道。原本應是復興國學的良機,可惜各家的精華並未抓住這一機會展示出來,也或許是傳統文化所宣揚的為人處世之道和核心價值,未能迎合現代人追求物質的強烈願望吧!總之,在中國大陸,傳統文化似乎很難抓住一顆顆躍躍欲試的心。

    而在台灣,也許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學國學、讀經典,但是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和精神幾乎每一個人都懂得、每一個人都在踐行。丟失的手機能找回來,不小心撞到人不會遭白眼,不用擔心買到假貨等等,這些事在中國大陸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台灣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在台灣聽到最多的話語是:「對不起」和「謝謝」,見到最多的表情是頷首微笑,也許台灣人覺得這沒有什麼,但在我眼中,這就像是一個miracle。台灣人真正繼承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深植於台灣這片土地,作為一種社會無意識存在。如果我沒有來過台灣,如果我沒有親眼見識台灣人的儒雅姿態,我也不能真正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在台灣」。台灣人身上自然生發的人格氣質,是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和價值的明證。令人悲哀的是,這種亙古亙今的美德精神,是大陸人應該具有卻很多人沒能具有的。

    造成這種社會整體氛圍明顯差異的直接原因,或許就是教育的差異。台灣的人文教育成效如何?台灣用整個社會的人本情懷和包容力作出了積極的回答。黃老師授課最值得稱道的,不只是他對《易經》的深刻研究,也不只是他四十年的教學經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不僅僅是在教授《易經》的知識,更是在教授其中為人處世的道理。老師在教導卜筮的時候講「善易者不卜」,當時我並不十分明白,後來聽老師再講到因果業報、天命理數,才漸漸明白。《易經》並不僅僅是一本用來預測吉凶的占卜書,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人們吉凶的因由以及趨避之道,「善易者不卜」,是因為專擅易經的行家已經掌握了其中的法門,吉凶禍福之根源了然於胸,自然不必拘泥占筮卜卦。台灣國學教育強調躬身實踐、知行合一。我在黃老師的易經課上學到的,不僅僅是占筮卜卦,不僅僅是方位風水,也不僅僅是姓名數理,還有老師身上那種待人接物的謙和態度和已知天命的達觀大氣,縱然只學到皮毛,但對我來說已經是受益匪淺。

    台灣的教育最讓人感動的一點就是,將培養健全的國民人格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而且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視之為己任,有一種導人向善的天然使命感。孩子們接受這種立體的教育長大成人,健全的人格於焉構成了健全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反觀中國大陸的教育方針:「教育為社會主義服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意識形態的烙印蓋過教育本身。到底是國家意識最為重要,還是國民意識最為重要,這確實是中國大陸教育最該深思的一點。教育,首先應該是教導學生成人,其次才是教導學生成材;而中國大陸在人文教育這一塊的缺失實在是相當嚴重,對教學業績的量化要求,導致了對知識性過分看重,從而忽視人格陶冶。教師將知識看作工具而非知識本身,學生學習一門知識首先考慮的是這個知識考不考、這個知識有沒有用,文化之美卻常被忽略,很難深入學生內心。這樣的教育實行了幾十年,造成現在中國社會道德感淡漠、精神空虛也就不足為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所就讀的學校實施校園綠化,三年之內移栽了兩次樹木,「人挪活,樹挪死」,一所大學若連樹都不肯好好栽種,遑論育人呢?令人慶幸的是,教育的問題現在已經得到了重視,國家也正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希望中國的教育能朝好的方向不受干擾地發展下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能遇到用心傳授道理的老師,是每一個學生的幸事,我就是一個幸運的學生。黃老師講授易經,不僅僅講卦象爻辭,還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虛懷處世、如何心存善念,雖然只學習了一學期,但我覺得這些道理是能夠受益一輩子的。反觀中國大陸,並不是說沒有人文教育,學校和教師也在提誠信、孝道、敦厚,但這些是被看作與專業技能無區別的素質,是讓人錦上添花的附加值。有,當然好;沒有,倒也無傷大雅。而在黃老師的課上,使我深受震撼的是,人格教育作為一個基本調被融入教學過程中。也就是說,在中國大陸,培養出一個專家、一個局長,我們會說這個老師很成功;而在台灣,對於黃老師,對於每一個台灣教師來說,培養出一個懂禮義知廉恥的人格健全的國民才叫做成功。

    也正因為台灣的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教育的意義和重點所在,他們也才更明白責任感對於一個教師到底有多重要。黃源典老師是我見過最有責任感的老師,他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稱呼自己的學生為「小天使」。我只是一個短期交流的陸生,並且已經離開台灣半年之久,但仍經常收到老師的郵件,有發人深省的文章,有令人捧腹的笑話,也有老師自己撰寫的大作。老師最擅長將人生哲理蘊涵在故事中娓娓道來,讓人從中得到教益。讓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是老師撰於二零一四年四月十四日的《家書親情感動》,講述了他要求學生撰寫家書之後,發生的一些令人十分感動的故事。用老師文中的話來講,就是「令我動容,甚且動淚」,整篇文章我是噙著淚水讀完的。文中所列的八封家書,封封真實且動人,我將這篇文章傳給好友,她/他們拜讀過後同樣大呼觸動淚點。我想,這就是台灣教育知行合一最典型的例證。孝道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內化為學生的精神人格。

    我非常感謝黃老師,感謝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感謝老師言傳身教,讓我看到一位真正優秀的國文教師所應具有的素養。如果我畢業之後有幸成為一名教師,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像黃老師一樣,有豐富的學識、良好的自我修養、真誠地愛著自己的學生、以人格培育為己任、並具有高度的責任心,這就是我心中對於優秀教師的定義。

    回到先前的問題,我到底在台灣學到了什麼?就教育這一面向而言,親眼見到兩岸教育的巨大反差,說是重塑了我對教育的認知也不為過。我在台灣學到的,是一種人文精神,我學到的是對這個世界良善的關懷,是對人的處境的獨立思考,是對健全人格的深切認知和溫柔期盼。我希望每一個中國大陸的教師都能夠像黃老師這樣帶著良心教書育人,我希望每一個中國大陸的孩子都能像台灣學生一樣接受自由包容的人文教育,我的希望之光永不熄滅。 2014.07.29

�- -i����t;margin-bottom: 0cm;margin-left: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18.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vertical-align:baseline'>第二是學習的精神:如何去激發熱情?就是養成喜歡觀察、學習的習慣,不要認為我本來就不會,即使你不會,只要有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就會有機會。


第三是品德,就是生活的態度。

他認為這幾種特質都要從年輕時開始培養起,而大學就是最重要的階段。

 

    當不管面對學業或是打工,還是其他的生活面向,只要能秉持著熱情、學習的精神與時刻的自我覺察及反思,在每一個人生的分岔點上慎選,我想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成功大道。


【問題與討論】

一、    你對大學生打工有什麼樣的想法?

二、你如何在學業與打工(魚與熊掌)中兼顧()?需要做那些努力?需要放棄什麼?

三、當你顧此失彼時,可以如何為你的選擇來負責?

發布日期: 2014/09/18
發布人員: 陳映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