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了沒?-修好大學的打工學分
諮商輔導組實習諮商心理師 邱郁斐
教育部2010年資料顯示,所得較低的家庭有8成就讀私立大學,上公立大學的比率不到2成;台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數據亦顯示,家庭年收入低於50萬的學生,只有11%能進入公立大學,因此有許多新進的大學生,剛升上大學就會因家庭、經濟狀況面臨需要打工來支付己身的生活費用等,勞動部在2006年8月時進行大學生打工狀況調查,發現大學生打工比率已高達40.4%,近年也有提升的現象。
大學生打工的現象,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支持大學生有打工機會就去打工,因為可以從過程中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察言觀色,不論是什麼行業致勝關鍵就是「懂得察言觀色、懂得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其次是要有解決問題能力,她鼓勵學生做一個有知識的判斷者。但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則持反對意見,他批評打工是賤賣大學黃金時間,把黃金時間當成石頭賣掉,因為打工一天賺七、八百元,騎機車載女朋友轉來轉去,吃個牛排就沒了,從而推論:「把最寶貴的黃金時間當石頭賣掉,真的笨死了」。
但不管他人、社會上的意見、看法為何,打工的現象並沒有因此減少或消失,這或許也顯示出確實有這樣的需求性存在,因此如何讓大學生能夠在學業與打工中求得平衡,並且還可以有所學習精進的雙贏之法,以下提出一些意見參考,讓大學生在邊學習及邊打工中,求取這兩者角色的平衡,亦有助益於自己的未來。
Ø 練習行程規劃
高中以前的時間,主要是由他人來安排,但上了大學,大學生要自己學習安排時間,從排課、系上、社團活動、與同學、朋友的交流互動、玩樂、睡眠甚至打工…等等時間上如何妥善調適,在在都能訓練及提升大學生安排與應變的能力,讓大學生學會如何確實利用與節省時間。
Ø 學習財務籌劃
開始打工才會讓大學生發現原來金錢得來不易,得以發展出珍惜、審慎使用的心態,除此,也能促發其學習如何管理收支,當然開源不如節流,建立記帳的習慣,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與資金的運用狀況,更能提前讓大學生練習與規劃保持每月收支平衡,以杜絕將來成為月光族的可能性。
Ø 訓練獨立
在家裡大家都是父母寵愛的孩子,什麼都會被弄得好好的,通常吃飽飯後就回房間玩電腦,什麼事都不用做。但是打工能讓大學生脫離那個被你依賴的環境,透過吃苦也才能體認原來沒有不勞而獲一事,能激勵大學生更有動力往自己的夢想來努力。
Ø 增進自我覺察
在進入打工職場後,能夠看到與體悟與大學生活不同的人事物、事件,藉由觀察職場生態可以讓大學生有機會來進行反思與自我察覺,繼而促進思考能力與培養社會化的態度跟技巧。
前統一超商(7-ELEVEN)總經理徐重仁提出他發現擁有以下三種特質的人,成功的機會特別大:
第一是態度:做人、做事的態度,是不是讓人感到有熱情?
第二是學習的精神:如何去激發熱情?就是養成喜歡觀察、學習的習慣,不要認為我本來就不會,即使你不會,只要有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就會有機會。
第三是品德,就是生活的態度。
他認為這幾種特質都要從年輕時開始培養起,而大學就是最重要的階段。
當不管面對學業或是打工,還是其他的生活面向,只要能秉持著熱情、學習的精神與時刻的自我覺察及反思,在每一個人生的分岔點上慎選,我想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成功大道。
【問題與討論】
一、 你對大學生打工有什麼樣的想法?
二、你如何在學業與打工(魚與熊掌)中兼顧(得)?需要做那些努力?需要放棄什麼?
三、當你顧此失彼時,可以如何為你的選擇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