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主選單>品德教育教材>品德教育文章

愛-內在世界的坑洞

公告類型: 品德文章
點閱次數: 279

-內在世界的坑洞

諮商輔導組實習諮商心理師  薛淑菁

要完全與一個人發生關連,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連。」

尼采

坑洞下的人我關係

坑洞理論中的坑洞指的是你已經失去聯繫的某個部分,也就是你無法意識到的某個部分,譬如愛、價值感、與人連結的能力、力量等等。無法意識覺察並不意味它們消失了,它們從來不會消失踪影,只不過是你和它們斷了聯繫。這些坑洞通常源自於童年,有部分也許是年小的你認為重要他人並没有重視你,或對待的方式讓你覺得你的存在是不重要的。或是我們不被支持作原來的自己,而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整個社會)所期望要求的人。因為你的價值没有被看見或認同,甚至遭到攻擊,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連結,而遺留下來的便是匱乏感和所謂的坑洞。這些坑洞又會因為你對失落感的記憶,以及成長過程踫觸到與失落感相關的議題,而變得越來越大。

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在關係中周旋,卻往往無法察覺到它們。大部分人在結束一份關係時,都會感受到自尊的喪失與痛苦,那是因為當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關係時,你就會用那個人來填補你的坑洞。例如,你可能會因這個人欣賞你而感覺自己有價值,不知不覺的認為是那個人使你變得有價值,認定你所經驗到的滿足都是他所帶給的。只要對方有一點變化,或者說了某些讓你不舒服的話,你感到憤怒和受傷,那是因為心中的坑洞又暴露出來。雖說任何改變都會動搖坑洞的四周,但很少有人能永遠填滿你的坑洞。特別是當對方也需要你去填滿他的坑洞時。

    那個洞會讓我們憶起當時受創的情境,以及當時失去的東西。但並不是真的失去,一切都還在,只是被壓抑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演進,這些坑洞會日積月累地被各種情緒及信念塞滿,而這些東西則又變成我們的身分,我們的人格。因此,人格的行動可以分成兩端,一端總是企圖逃避坑洞,趨樂避苦;另一端則永遠想把暴露出來的洞填滿。兩者都是一種自動化反應。當從坑洞中產生了某些對外在事物的憧憬時,我們的無意識就是由這些意像組合成的,而且我們為了尋找這些意像,會一直將注意力對外,而非向內探索、覺察、醒悟。

以愛療癒內在的恐懼

深層的生存需求和認同需求没有滿足時,會造成信任感的喪失。當我們對愛、保護、接納、肯定和贊同没有獲得滿足時,身為一個成年人,仍會帶著原始的恐懼。童年時期發生對純真和信賴的打擊,將造成我們對生存的基本恐懼。面對這恐懼,還是孩童的我們必須找到個保護自已的方式,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建造了自己獨特的防衛機制。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因著太認同這機制,而無意識地活在防衛行為中,卻不自知。因此在待人處事上,會不自覺地以防衛行為去接近對方,而不是以內在敞開的空間;且防衛行為會讓我們關閉心房,並將他人推開。

    用愛的温柔去感知、親近自己的傷痛與防衛機制,可以帶來療癒。如果不再否認自已的恐懼與防衛,就只是簡單的覺察著:什麼時候岀現,伴隨什麼感覺,為什麼會升起防衛機制。倘若我們願意直接面對並花時間去感受它,內在世界自會開始發光發亮,無須與坑洞對峙,只要照亮它們就夠了。我們就可以開始重新連結生命的美麗、珍貴、獨特與力量。

    品德教育就是要我們「心中有他人」

    一個懂得愛自已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在心中容有他人。

    一個真正愛自已的人,才能給出真正無條件的愛。

 

 

【問題與討論】

一、            個體對內在世界坑洞的覺察,與品德養成的關連為何?

二、一個真正愛自已的人,才能給出真正無條件的愛。你贊同嗎?

三、你的觀點是?

參考書目

胡茵夢 () (2004) 。鑽石途徑。台北:心靈工坊

方志華等 () (2008)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高雄:愛的工坊

^� pn��f��US style='font-size:14.0pt; font-family:標楷體;mso-bidi-font-family:新細明體;color:black;mso-font-kerning:0pt'>


從上述所分享的例子,想要和各位大學生勉勵的是,到了大學階段,人生其實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除了各位在各科系學到的專業能力及積極培養自己外語能力外,自信、努力、獨立、合作、興趣、勇於突破逆境、不放棄自己,也是自己在大學階段要培養自己的能力或地方。這樣相信各位如能做得到,在從本校畢業後,一定能脫穎而出,成為父母及大家的驕傲。願和大家互勉之。

 

【問題與討論】

一、如何讓智慧型手機變成你的智慧?

二、如何避免網路成癮?

發布日期: 2014/09/18
發布人員: 陳映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