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主選單>品德教育教材>品德教育文章

生命中的哈哈鏡

公告類型: 品德文章
點閱次數: 536

生命中的哈哈鏡

 

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教授  王萬清

 

人們不是被外界事件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事件所採取的觀點困擾

愛比克泰德(55年-135年)

我們的人格是由一些「基模」構成,基摸是個人在辨認外界訊息後,進行分類、評估,解釋訊息並做出因應的一種認知架構。基模是從我們的幼小童年開始萌芽,經由個人的經驗以及重要他人的認同而發展成「個人基本信念和假設的認知結構」,再受到後來的學習經驗增強,進而影響其他信念、價值和態度的形成。

基模有正面(適應的)和負面(不良適應的)兩種,正面的基模對適應生活有幫助,負面的基模卻讓人產生不良的適應。

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基模在面對自己、世界和未來的事件,都會形成個人的基本信念和假設。假如你對自己充滿信心、充分信賴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能力抱持肯定的態度;對周遭的人、事、物保持正思維;對未來感到安心、有希望,彷彿處在「溫暖的陽光」裡,你的人格結構中已經存在一些正面的基模。假如你對自己沒有信心、無法信賴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抱持懷疑的態度;對周遭的人、事、物心存懷疑;對未來感到不安、絕望,彷彿處在「死胡同」裡,你的人格結構中就存在著負面的基模。

    人格中存在著負向基模的人,有可能只要工作上犯點小錯,就給自己貼上「我是一個笨蛋」的標籤,整天害怕即將被學校開除;有可能把工作做好了,卻認為老師故意給他簡單的任務,否則自己絕不可能完成;有可能因為同學考試作弊受罰而自責,如果我能事先幫忙他學會,他就不需要因為作弊而受罰。

    人格中的負向基模,讓我們彷彿用哈哈鏡哈看世界似的,無法看見自己、世界或未來的真相。哈哈鏡是藉著凸凹不平的鏡面,反映人像及物件的扭曲面貌,令人發笑的鏡子。但是,我們若用哈哈鏡看自己、看世界或看未來,就會讓人看不清楚真相,一點都不好。人格結構裡可能有多少個哈哈鏡。根據心理治療學者貝克(Beck, 1976)的研究,存在人腦中的哈哈鏡下列幾種:

1.二分法思考

我們對世間事物的是非善惡、好壞美醜判斷必須清楚,才能樹立文化的標竿,但是,一旦僵化到凡事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善」就是「惡」的時候,你就擁有一個二分法思考的哈哈鏡。從此,當你遇上失敗和挫折,你就會覺得自己不好、什麼都不是。例如:我沒有考上研究所,我的大學都浪費了,我沒有未來!」。「大學都浪費了,我沒有未來!」的思考,讓你對自己、世界、未來產生錯誤的信念和假設。

2.過度類化

    我們對發生在身旁的事件需要有「推論」的能力, 但是,如果推論的能力不夠好,常藉幾個少數的例子,做一個廣泛且全面性的推論。你就擁有一個過度類化的哈哈鏡,一旦自己犯錯,你就可能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例如:我把好朋友借給我的筆電摔壞了,我總是闖禍,給別人帶來衰運。「我總是闖禍,給別人帶來衰運」讓你對自己產生錯誤的信念和假設。

3.選擇性摘要

    我們有能力接收發生在現實世界的訊息,並加以處理,才能決定如何因應。但是,如果只記住不愉快、失敗和缺點等負面的訊息,而過濾所有愉快、成功、優點等正面的訊息,並用來評估人、事、物,你就擁有一個選擇性摘要或斷章取義的哈哈鏡。例如:請朋友吃一頓晚餐之後,腦中一直縈繞著某一道菜不新鮮,覺得自己很失敗,怎會挑選這麼差的飯店。「覺得自己很失敗」讓你對自己產生錯誤的信念和假設。

4.誇大與貶低

    謙虛是一種美德,我們都不喜歡自誇、妄自尊大,但是倘若過份的謙虛,甚至誇大自己的缺失、貶低自己的成就,你可能會擁有一個誇大與貶低的哈哈鏡。例如一位永誇大哈哈鏡的大學生在餐會上打破碗,一邊撿起碎片,一邊唸唸有詞說,長這麼大了還會打破碗,真是該死。一位擁有貶低哈哈鏡的大學生獲得全系第一名的獎學金,淡淡的對朋友說,這是一間三流的學校,沒什麼了不起。「沒什麼了不起」讓你對自己產生錯誤的信念和假設。

5.應該與必須

    生活裡有些事,例如,口渴就應該要解渴,飢餓就必須要充飢。但是,倘若不必然「應該」做或「必須」做,卻自以為應該或必須,你就擁有一個「應該與必須」的哈哈鏡。例如:憑我的能力,我必須要考第一名,而且,每一件事情都要處理得很好才對。「我必須要考第一名」「每一件事情都要處理得很好才對」讓你對自己、世界和未來產生錯誤的信念和假設。

6.貼標籤

    父親、母親、兒子、學生、教授…….這些表示身份地位的角色後面隱藏著若干被期待的行為,只要我們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表現適當的行為,我們就會得到讚賞。但是一旦無法恰如其分的表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只要調整腳步,修改行為即可,無須太過自責。例如:失業了,一般人都是休息幾天再找新工作,或學習新技能,準備轉換跑道。但你若因為失業而自責,接著罵自己是「一個廢物、沒用的人」,你就擁有一個「貼標籤」的哈哈鏡。我是一個「廢物、沒用的人」讓你對自己產生錯誤的信念和假設。

7.個人化

    一個人有責任感是好事,但是,若把不該負的責任也背在自己的身上,過度將責任歸咎在個人,你就擁有一個「個人化」的哈哈鏡。例如: 如果不是我要求買筆記型電腦,爸爸不會跟媽媽吵架。如果他們不吵架,爸爸也不會出去喝酒,然後出車禍。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害了爸爸。「一切都是我的錯」的想法,讓你對自己產生錯誤的假設。

8.隨意推論

    推論一定要有真實、可靠的證據,才能做出有效的結論。沒有真實、可靠的證據所做的推論是「臆測」,純屬個人的偏見或主觀意見。當你把偏見或主觀意見當真,你就擁有一個「隨意推論」的哈哈鏡。例如:當你發覺班上有些同學不會主動跟你講話,每次都要你主動開口才得到回應。你並沒有探查原因和真相就輕率的下結論:我想他們一定是看不起我。「看不起我」的推論,即刻讓你對自己、對世界產生錯誤的假設。

「二分法思考」讓人處於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的強烈對立思考,無法瞭解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過度類化」讓人產生以偏蓋全的邏輯謬誤,無法跳脫「我總是」的限制。「選擇性摘要」讓人挑自己想聽的、想看的資料,無法看到其他可能。「誇大與貶低」要不是放大錯誤和失敗、就是縮小優點和成就,讓人一直處在挫折、無助的境地。「應該與必須」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不合理的要求,沒有一天能夠滿足自己的要求。「貼標籤」讓人對自己產生不可磨滅的負向自我認同,很難看到自己的優點。「個人化」讓人擔負不該擔負的責任,凡事都往自己的身上攬,直到無法負荷。「隨意推論」讓人錯把偏見當主見,一直看不清現實。

當我們擁有任何一種哈哈鏡,我們的生命就會失去真實,不可不慎啊!

   

 

【問題與討論】

一、舉例說明「二分法思考」以及他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二、舉例說明「過度類化」,並說明如何修改過度類化的思考內容。

三、舉例說明「選擇性摘要」,並說明如何修改過度類化的思考內容。

四、舉例說明「誇大與貶低」,並說明如何修改過度類化的思考內容。

五、舉例說明「個人化」,並說明如何修改過度類化的思考內容。


發布日期: 2014/09/18
發布人員: 陳映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