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主選單>品德教育教材>品德教育文章

後現代論述與後現代生活品德

公告類型: 品德文章
點閱次數: 273

後現代論述與後現代生活品德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楊劍豐

壹、後現代論述根源與重心

    後現代論述這一學術造反運動主要是針對現代性、現代主義的批判而起,而現代性則由人類理性啟蒙思想所引導;一方面,啟蒙以人類理性取代上帝的主宰地位;另一方面,啟蒙使人類認為人可以透過自己的理性能力,認知和獲得世界的終極實在與永恆真理。由啟蒙而來的是人取得解釋一切的能力與控制權,人也取得評判一切價值的標準,人類理性成為認知與實踐的基礎,最終,人成為衡量一切的基礎、中心、標準和主體。

在理性主體追逐探索下,強調個人的自主自由,透過科學的方法與理性的運用,工業革命更進一步提供了工具與社會結構,塑造了現代化的發展,這些工具與社會結構包括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官僚層級的組織、現代化的國家體制、以及根植科學知識的現代科技,以建立一套可以綜合一切的客觀、普遍、合法的系統。

就在啟蒙理想的擴張中同時孕育著對啟蒙的批判與反抗,正是這種對啟蒙欲建立可以綜合一切的客觀、普遍、合法的系統的不信任,導致後現代主義在現代晚期的強烈批判。

貳、後現代對現代性的批判我們可簡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對宏大敘述或永恆、客觀之基礎真理的批判,也質疑是否真有客觀的理性存在。後現代懷疑一切客觀化、普遍化的真理,但對真實世界的不同理解抱著開放的態度;因此,後現代論述強調差異,主張多元價值與多元文化。

二、對認識論霸權主宰的批判。啟蒙思想對客觀真理的追求,導致人以理性的、認知的和理論的態度看待一切問題,把客觀真理與科學置於優先地位,進而貶抑其他知識,客觀認識論或科學取得在現代主宰一切的霸權地位;因此,後現代論述強調非主流、非理性的話語與知識的多元。

三、對追求普遍化理想社會與真理的批判。啟蒙以理性追尋能客觀普遍適用的真理的理想,並認為藉由革命、社會改進、教育或科學技術可成功建立逐漸趨於一致的烏托邦社會或世界,這種全人類同一的方式就是現代化,就是推行西方之政治與經濟發展模式,但也導致兩次世界大戰與全球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等嚴重問題產生;因此,後現代論述特別批判西方中心的發展方式的侷限,強調平等的多元文化,表現對進步發展的懷疑與不信任。

四、對現代以人為判斷的中心、主體與標準的批判。啟蒙以人類理性取代上帝的主宰地位,使人以自己的理性能力成為認知和衡量世界一切的中心與標準;後現代論述所欲解構的正是這種理性主體中心思想,這就意謂著現代生活的「去中心化」、「去主體化」、「去普遍標準」、「去僵固教條規範」、「去除權威」和「去總體化」。因此,後現代主義所讚賞的是個別差異與多元價值。

由對人之理性主體中心思想的解消與批判,加上現實時代的物質條件,因而後現代也表現為向技術應用、消費主義和價值文化短暫、無中心的現象,也表現出一無深度的、無中心的、無根基的、遊戲的、多元價值的文化風格與文化形式。

總之;後現代思想的主要特徵是:避免絕對價值判斷、懷疑知識基礎、譴責總體獨裁的政治、避免歷史宏大的敘述和批判封閉的概念系統論述,是以,它是懷疑論的、開放的、相對主義的和多元的,它稱讚破碎而不是整體、讚美異質而不是單一、歌頌非理性而貶抑理性,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動的、臨時的和沒有任何實質整一性的。

後現代的論述和批判有其正面的貢獻,但也有其負面的影響;它要求放棄對普遍客觀真理的信念,這種放棄所帶來的就是面對當代的多樣知識,對於世界各種真實的不同解釋和實踐活動,失去了可加以評估的判準,但卻也帶來無限可能的思考或實踐活動的開放空間。

叁、後現代生活品德

    我深感處於後現代多元價值的人,應有以下的體會和品德:

一、     肯定人具有的理性批判反省的能力,且具有自由思考與活動的權利。

二、     視流變的世界為一常態,現時的世界只是較快速的流變而已。

三、     肯定前人所留下的倫理與道德的智慧與成果,但不要把倫理規範僵固化、權威化、教條化。

四、     肯定我們必然與他者共在、共處的事實,即認清我們是處於一各種關係交織的生活世界內;有任何不一致的看法,應理性且包容的與人溝通。

五、     永保自由開放的心靈,善用理性思辯的能力,包容、關心、尊重他者並負起對他者的道德責任。

品德教育的實施應以培養學生理性思考、反省和下判斷的能力,而不是強制要求學生遵守各種規範而已,鮑曼對教育的看法必須再一次的被強調:

    隨著對人類生活的社會環境施行理性控制的希望逐漸衰退,為生活所進行的準備,即教育的永恆不變的任務,首先必須培養人們日常生活的能力培養與不確定性和矛盾重重和平相處的能力,培養與多樣觀點以及準確無誤和值得信賴的權威和平相處的能力對差異的忍耐和尊重保持差異的權利的決心必須得以灌注;必須提高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能力,增強承擔自己的選擇及其後果的勇氣;必須培養改變框架的潛能,並培養潛能以便抵制逃離自由的誘惑以及自由所帶來的對憂柔寡斷的憂慮。畢竟,隨自由而來的是嶄新和未探索的天地所激起的歡樂。

    總結而言,後現代倫理學的課題,是在價值紛亂、多元的文化和多樣的生活世界內重建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真理的理性批判與溝通,由是而重建生活的價值與規範。現代晚期的倫理道德生活的構思者,似乎都有一共同的趨向,這趨向或許就如同孔子在周朝禮樂制度(文)疲弊後,欲拯救時代的動亂和價值的混淆,而於周朝制度內加入「仁心」(質)這心態一樣(文質彬彬)。只要我們能從週遭生活中時時能為他者著想,常懷著尊重他者的態度且去行動,也許中國傳統道德實踐智慧與各宗教的訓誡,還是生活於後現代(現代晚期)的我們所必須依循的倫理生活方式。

【問題與討論】

 一、後現代對現代性的批判可歸結為哪幾點?

 二、處於後現代生活的人,應有哪些體會和品德?

 三、傳統道德實踐智慧與各宗教的訓誡,你覺得在現在的自由社會下,應加入什麼心態,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奉行?
發布日期: 2013/10/14
發布人員: 陳映融